Z 世代掀起 Country Walk 热潮 乡村旅游成青年生活新范式

当 “内卷” 成为都市关键词,一场从 City Walk 到 Country Walk 的旅行革命正在上演。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5 年 5 月以来 “乡村旅游” 搜索量同比暴增,70% 的县域订单由 20-35 岁年轻人贡献,乡村游正式成为 Z 世代的 “生活新宠”。这场现象级热潮不仅是旅行方式的迭代,更折射出当代青年对 “反效率主义” 生活的集体追寻。

E12765CD4D60AFF6162F9A95730CDF0B998E447E_size106_w900_h383.jpg

一、从 “逃离城市” 到 “价值共建”:乡村游的底层逻辑重构

政策红利打通基建毛细血管
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将 “乡村旅游精品化” 列为重点目标,各地基建升级按下加速键:浙江 “环浙步道” 规划 1 万公里、湖南湘江新区建成 0.6 万亩高标准农田,2025 年返乡创业青年预计突破 1500 万人。政策东风让乡村从 “临时避难所” 变为 “可持续栖息地”。


科技赋能刷新乡土想象
VR 复刻侏罗纪公园、AR 导航稻田迷宫…… 科技与田园的混搭催生 “魔幻现实主义” 体验。云南某村落引入 AI 导游讲解非遗,游客参与度提升 40%,这种 “土味赛博” 的反差萌,既保留农耕本真,又满足 Z 世代的社交打卡需求。


代际更迭重塑城乡关系
与上一代 “进城务工” 不同,Z 世代带着城市审美返乡:把咖啡馆开进竹林、用小红书营销土蜂蜜、以剧本杀活化古村落。江苏某青年将废弃粮仓改造成 “稻田美术馆”,年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,诠释 “乡村不是被拯救者,而是价值共创者”。

二、市场破局:乡村旅游的 “不可能三角” 解法

低成本高体验的流量密码
浙江黄湾镇以 “四季采摘 + 户外运动” 组合拳,年接待游客 90 万人次,带动户均增收 1.5 万元。徒步、非遗手作等零边际成本活动,通过沉浸式体验创造高附加值,打破 “高投入才有好体验” 的传统逻辑。


轻资产重连接的运营革命
甘肃推出 100 条研学路线、安徽西溪南村 “竹排咖啡” 爆火,均以轻资产模式实现客单价提升。乡村旅游不再依赖迪士尼式重投资,而是通过 “场景社交” 激活流量 —— 贵州丹寨将非遗与生态结合,半月旅游收入破 1.9 亿元,验证 “轻运营” 可行性。


强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路径
区别于传统景区过度开发,Country Walk 依赖原生生态:黄山古村落游客量年增 30%,但通过限流、垃圾分类等措施,实现 “绿水青山” 与 “金山银山” 的平衡。这种 “保护性开发” 模式,成为乡村旅游的长期主义答案。

三、狂欢背后:警惕同质化与生态红线

尽管热潮汹涌,隐忧不容忽视:部分乡村复制 “咖啡馆 + 民宿 + 非遗” 模板,导致 “千村一面”;安吉县虽吸引 3000 名高校毕业生,仍面临 “青春小店” 同质化危机;爆红景点如婺源篁岭,正遭遇游客超载与垃圾处理的挑战。如何挖掘在地文化独特性、培养复合型运营人才、建立生态承载力预警机制,成为行业破局关键。


从 “打卡式观光” 到 “沉浸式生活”,Country Walk 的流行本质是年轻人的生活宣言 —— 他们在稻田里寻找 “慢即是快” 的心法,在竹林间重构城乡价值坐标系。当乡村不再是逃离的终点,而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,这场旅行革命或许正在改写中国青年的生存哲学。